編輯 | summer
近日,演員張靜初穿著學士服站上美國電影學院畢業典禮。因大專學歷背景,即便修完所有課程,她也無法獲得碩士學位,此事引發社交媒體熱議。
對此,張靜初發視頻回應稱:“看到大家對我的贊美和肯定,我很開心。這兩年確實不易,也收獲很大。不過我也不希望大家覺得我是學霸,我從來就跟學霸不沾邊。這次畢業拿到也是Certificate of completion,也就是結業證書。”面對外界的質疑,她坦然回應:“我當然遺憾,但更驕傲。”
事實上,張靜初屬于手握“學渣逆襲劇本”的那波人:中專學歷起步,靠自學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大專班;40歲決定留學,托福連考三次壓線過關。如此努力,只因為她說:“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發掘出自己無限的潛能”。
有人認為張靜初在這個浮躁的年代可以安靜退出娛樂圈,大方深耕自我,磨煉硬核技能實屬難得;也有人認為,留學全美電影學費最貴機構,與其說是上學不如說是結交人脈。但在張靜初看來,外界的聲音并不重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必須從情緒和念頭的牢籠里掙脫出來。
面對不同的聲音,我們該如何在混沌中建立秩序?我們又該在保持內心平靜的同時尋求自我成長?
PART 1 我們內心如何崩裂?
“焦慮”的環境與文化對我們的人格形成起到怎樣的影響?“一方面希望統治一切人,另一方面又希望被一切人愛;一方面順從他人,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們身上;一方面疏遠他人,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他們的發。”矛盾的心理與行為背后隱藏著哪些難以覺察的心理困境?
異常的敏感、苛刻的自我要求、難以釋放的攻擊性、對現實的逃避……又是否意味著我是“神經癥的一員”?
社會心理學先驅卡倫·霍妮認為,人們通過愛、順從、權力和退縮去對抗焦慮,以獲得暫時的安全感。但當人們同時使用幾種互不兼容的策略時,內心的沖突就會隨之出現。對愛的病態需要讓我們形成非黑即白的愛欲觀點,認為“愛我的人不會傷害我”或者“不應該傷害我”;“順從”讓我們壓抑自己的需 要,順從一切人的潛在愿望,避免一切可能招致的敵視;“權力”讓我們過度追求掌控感,陷入“如果我擁有權力,就不會受到傷害”的僵硬思維里;“逃避”則讓我們習慣性切斷與他人的情感聯系。
這些對抗焦慮的方式無一例外都會導致內心的沖突,讓我們不斷遠離自己真實的感受,在想象中構建完美的自己,逐漸形成神經癥人格。
雖然這樣形成的態度、性格、行為,在旁人看來是幼稚甚至脫離現實的,但這些策略確實能有效地把我們從焦慮、痛苦和困擾中解救出來,以至于我們難以察覺,或者不想察覺它們的“不恰當”。霍妮將這種因基本焦慮而形成的心理僵硬與行為刻板定義為我們人格中的神經癥,它不是一種病態,只是正在受苦的我們對危險、苦痛做出的不恰當反應。
在《我們內心的崩裂》一書中,作者借由霍妮的視角,細致入微地剖析了神經癥人格這個一直以來被人們視為“病態”“異類”的心理狀態。在追溯人格形成的外在影響與內在原因的基礎之上,探討了現代人可以如何借由自我分析來克服神經癥人格的阻礙,從而更好地認識和接納自我,減輕時代性焦慮。
薦書:《我們內心的崩裂》
作者: 張蔚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藍獅子
副標題: 霍妮談這個時代的基本焦慮與自我掙扎
PART 2 內心安寧的力量
當下人們面臨重重壓力,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關于人生如何面對艱難和困境,如何活出意義和價值,一直都是哲學家、文學家探討的主題,我們需要從經典哲學家的思想中獲得啟示,找到內心的和平與安寧,打開通往智慧的大門。
在《以內心的安寧抵御世界的紛擾》一書中,尼采研究專家白取春彥以自己的解讀方式顛覆了尼采哲學思想的晦澀難懂,降低了尼采哲學的入門難度,在日本年輕人中掀起了“尼采熱”。
白取春彥采集囊括尼采思想精髓的229則語錄,分為“生”“愛”“己”“言”“人”“智”“世”“美”“心”九個篇章,闡述了三大主旨:“生之創造”“接受苦難”“向上的意志”。這些內容正是當代人所關注的焦點,句句直擊心靈,能夠引領讀者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和價值觀,為讀者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和精神力量。
當我們內心彷徨的時候,對人生的方向感到迷茫的時候,感覺自身渺小和無能為力的時候,或許我們需要一點尼采的精神來拯救。
薦書:《以內心的安寧抵御世界的紛擾》
作者: [德]尼采 [日]白取春彥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譯者: 賈耀平
PART 3 我們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由蘇珊 · 阿什福德撰寫的《人生高彈性法則》深入探討了如何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通過提升個人的適應力和成長性來保持競爭力。作者結合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智慧,提出了一套具體可行的方法,幫助讀者將日常生活中的經歷轉化為學習和成長的原材料,并通過反思和行為調整實現個人發展。
書中提出了六大步驟,從調整心態到設定目標,再到實驗和反思,每一步都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和建議。這些步驟不僅適用于個人發展,也同樣適用于團隊和組織的成長。作者強調,成長不是被動等待的機會,而是可以通過日常的小事,通過不斷的嘗試和調整,主動去追求和實現的過程。
這本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共11章,涵蓋了個人成長和領導力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第一部分主要討論了為什么在現代社會中保持高彈性是必要的,以及如何識別和利用最具成長潛力的經歷。第二部分介紹高彈性法則的6大步驟。第三部分探討了如何將高彈性法則應用于個體和組織。
薦書:《人生高彈性法則》
作者: 蘇珊 · 阿什福德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品方: 湛廬文化
原作名: The Power of Flexing
譯者: 曲韻凡
PART 4 構建自我的主見
在信息爆炸的AI時代,我們面對海量的數據和選擇,總害怕錯失最優解。于是,我們寧愿將思考和決策外包給專家、技術和規則:醫療決策依賴專家診斷,旅行路線交由小紅書決定,人生選擇服從社會規則。這種“思考外包”讓我們淪為自身生活的旁觀者,甚至陷入“靈魂癱瘓”。
然而,《主見》一書揭示了一個反常識的真相:在人們競相用AI破局的時代,你作為人本身的價值恰恰是比算法或專家更強大的決策利器。作為普通人,利用常識、廣闊的視角、真實的感受和系統性思維也可以做出精準的判斷。
為了奪回認知主權,本書提出5大關鍵路徑:將注意力放在正確的地方;以終極目標為決策導向;忽略噪聲,學會獨立思考;綜合多重視角尋求解決方案;自主判斷如何使用專家意見。
在AI算法掌控信息的時代,真正的稀缺品是獨立思考的能力。本書將幫你喚醒與生俱來的優勢,在機器的局部優化之外,看見更廣闊的可能性,并證明系統性自主思考才是人類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
薦書:《主見》
作者: [美]維克拉姆·曼沙拉馬尼(Vikram Mansharamani)
出版社: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品方: 湛廬文化
原作名: THINK FOR YOURSELF
譯者: 陸霓
PART 5 在忙亂的世界找回平靜
平常你是否有以下癥狀:
總是迫不急待想把待辦清單上的每個事項都打勾。
迫切想要知道突發新聞,但看到越多新聞越焦慮。
無法忽略手機通知,隨時查看各種消息。
休息時卻無法放松,反而有懈怠的罪惡感。
小心!貪多心態與超常刺激正在拖累你的效率!
曾被TED譽為“有史以來最高效的人”——克里斯·貝利是全球知名的效率專家,卻在一次演講時焦慮發作,過往有效的高效技巧與放松策略,一夕之間全都失靈了。他才發現自己的高效計劃似乎缺少了什么。保持高效依然很重要,種種提升效率的建議也都有用,只是如果不懂得節制和休息,追求極度高效只會走入倦怠和過勞的死角。
在這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高效的時代,要達到真正極/致的高效,找回平靜心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在《在忙亂的世界找回平靜》一書中,貝利試驗了各種找回內心平靜的方法,包括:設定效率時間與休閑時間;建立成就清單,贊許自己完成的工作;列出可細細品味的活動,每天挑一個來品味;進行多巴胺戒斷計劃,降低超常刺激依賴;減少數字世界的活動,增加現實世界的活動;運動、冥想與減少攝取咖啡因。
在其看來,當世界混亂,當太多憂慮、擔心和關注占據我們有限的時間,平靜能幫助我們儲備更多心理能量,做好工作、過好生活。
薦書:《在忙亂的世界找回平靜》
作者: [加]克里斯·貝利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品方: 湛廬文化
副標題: 喧囂世界中的精心法
原作名: How to calm your mind
譯者: 林文韻 / 楊田田
沒有人能用標簽定義你,
除非你自己同意。
事實上,
無論是年齡焦慮、經濟壓力還是外界質疑,
最終能破局的,
永遠是那個持續學習、深度思考、情緒穩定的自己。
愿我們都能在喧囂中守住安靜,
在混沌中建立秩序,
在人生的劇本外,
寫好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