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憑什么拿獎?”“演技全靠濾鏡”“紅毯造型翻車”……當鍵盤聲此起彼伏,迪麗熱巴的名字一次次被推上風口浪尖。這一次,黑粉不再只是躲在匿名賬號后狂歡,而是被法院強制執行——拒不道歉的代價,是3.5萬元賠償和公開登報道歉。一紙判決,像一記悶雷,劈開了娛樂圈“黑話”狂歡的遮羞布:原來,語言的利刃也會割傷自己。
故事要從去年9月說起。某百萬粉絲娛樂博主連發三條微博,配圖是迪麗熱巴早年活動的舊照,文案卻寫著“硅膠臉僵成這樣還敢接古偶?粉絲吹神顏良心不會痛嗎”。點贊迅速破萬,評論區更是一片“姐姐臉崩了”“德不配位”的狂歡。三天后,該博主又轉發一條“迪麗熱巴疑似戀情”的爆料,配文“靠炒CP洗白演技,這波操作屬實666”。粉絲控評、路人吃瓜、黑粉拱火,流量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直到工作室甩出律師函。
博主最初沒當回事——“娛樂圈哪天不被罵?告我?嚇唬誰。”他甚至把律師函截圖發出來,配文“頂流玻璃心”,又收割一波流量。然而三個月后,法院傳票真的到了。判決書顯示,涉案微博中“硅膠臉”“德不配位”等表述被認定為侮辱誹謗,需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3萬元、公證費5000元,并在微博置頂道歉聲明7天。博主當庭表示“言論自由”,拒絕道歉。于是,法院啟動強制執行,凍結其賬戶,支付寶余額瞬間清零。那一刻,他才意識到:原來“口嗨”不是零成本。
更戲劇的是,強制執行當天,該博主的微博評論區涌入大量“觀光團”。“不是說言論自由嗎?怎么不繼續嘴硬?”“黑別人的時候挺起勁,輪到自己就慫了?”曾經的擁躉反戈一擊,流量反噬來得比想象中更快。而迪麗熱巴工作室的回應只有一句話:“我們尊重法律,也相信清者自清。”沒有賣慘,沒有炒作,卻讓“用法律武器維權”成了最體面的反擊。
這場拉鋸戰背后,是娛樂圈長期被忽視的潛規則:黑紅也是紅。對藝人而言,被黑意味著熱度,意味著商業價值;對營銷號而言,罵得越狠,流量越猛,廣告報價越高。久而久之,一條畸形的產業鏈悄然成型——職業黑粉接單報價,一條帶節奏的“黑稿”高達數千元;水軍公司批量養號,一條熱搜的“負面套餐”從20萬到50萬不等。而藝人團隊則陷入兩難:回應被說“小題大做”,不回應又被嘲“默認”。迪麗熱巴的強硬,不過是撕開了這層窗戶紙:當法律介入,流量的泡沫終究會破。
值得玩味的是,判決書生效后,該博主的粉絲掉了12萬,而迪麗熱巴超話卻新增了8萬“正義路人”。一位網友留言:“不是粉她,只是討厭網絡暴力。”這場看似明星與黑粉的私人恩怨,意外成了全民普法課——原來,轉發超過500次的誹謗內容即可立案,原來“我只是隨口一說”不能成為免責金牌。當“吃瓜”不再是免責符,當“言論自由”不再等于“自由傷人”,鍵盤背后的每一個ID都開始重新掂量:下一個被強執的,會不會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