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邊響起一首老歌。
《那一年我十七歲》。
演唱者,是在80年代紅極一時的少女歌星,朱曉琳。
瞬間喚起諸多回憶。
“背起行囊,穿起那條發白的牛仔褲,裝著若有其事的告別,告訴媽媽,我想我想離家出游幾天,媽媽笑著對我說,別忘了回家的路……”
1984年,這首歌出現在了歌壇新秀朱曉琳所錄制的《歌林新苗》這張專輯中。
朱曉琳憑借純真的形象、甜美的嗓音,和深情的演繹,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獨屬于80年代17歲少女的青春畫面。
17歲,多么美好的年紀。
有對世界的好奇,有對未來的憧憬,還有對自由的向往,以及對青春和友情的珍惜。
《那一年我十七歲》這首歌,也唱出了多少17歲的少男少女懵懂的心事,和共同的心聲?
那一年,17歲的你,有沒有也唱過這首歌?
而在哼唱這首歌的時候,你的腦海中,有沒有和我一樣,浮現出許多80年的美麗女明星,17歲的模樣?
1966年,17歲的王馥荔,正在江蘇省戲曲學校學唱京劇。那時的她,短發齊整,劉海輕垂,自信的笑容里,既有昂揚的勁兒,又顯得英姿颯爽。我們對王馥荔在銀幕上所塑造的“嫂子”形象,都很熟悉,但她少女時期的模樣,卻很少見到。
1967年,17歲的劉曉慶,從四川音樂學院附中畢業后,進入宣漢縣農場,成為了一名下鄉知青。那時的她,梳著兩條麻花辮,身著洗得發白的知青裝,腰帶束出苗條的身形。她眉眼明亮,笑容燦爛,但緊握的拳頭,卻顯示出一股“戰天斗地”的勁頭。蓬勃的朝氣,呼之欲出。
1967年,17歲的黃梅瑩,像清水剛出的芙蓉般清新可愛。她短發齊整,劉海俏皮。黑亮的眼神,和明媚的笑容,都展現著對未來的憧憬。那時她雖還有點嬰兒肥,但那種未經雕琢的美好,卻盡顯那個年紀獨有的純真。
1972年,17歲的李秀明,考入了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學員班。彼時她初中剛畢業,留著那個年代的少女,最常見的齊耳短發,顯得清爽而干練。照片中的她,眼神清亮,滿是對未來的憧憬。美麗的面龐,盡顯青春少女的質樸與靈動。
1972年,17歲的吳海燕,已經成為福建省京劇團的小演員,在現代京劇《龍江頌》中出演小紅。但見她扎著俏皮的羊角辮,笑眼盈盈,碎花衣裳襯托出她的靈秀,清亮的眼神,更透露出少女的純真與爛漫。青春獨有的氣息,撲面而來。
1972年,17歲的宋曉英,成為了吉林省吉劇團的演員。那時的她,眉眼清澈明亮,笑容質樸純真。一對烏黑麻花辮,將那個年代少女的靈動與樸實,全都展現了出來。
1972年,17歲的姜黎黎,中學畢業后,成為衛校的一名學生。那時的她,眉眼彎彎,眼眸明亮澄澈,渾身洋溢著少女的純真與爛漫,美麗的面龐,令人想起夏日荷塘的青蓮。
1972年,17歲的潘虹,在上海崇明農場當女工。但那時的她,便已經頗具“文藝范兒”。眼神沉靜而靈敏,青澀面容與獨特氣質交融,定格住屬于花季少女的美麗與清新。
1974年,17歲的張瑜,剛從上海華山中學畢業,便憑借淳樸可愛的氣質,而被老導演劉瓊選中,成為了上影廠演員劇團中的一員。那時的她,衣著樸素,面龐青澀,但眼神靈動,笑容溫婉,未來閃耀的模樣,初露端倪。
1974年,17歲的趙靜,是河南省曲藝團的墜子演員。但因為她天生麗質,眉目如畫,所以成了許多電影導演所青睞的對象。
1974年,17歲的方舒,已經被北影演員劇團所“預定”,并且其在《沸騰的群山》、《風雨里程》等電影中出演角色。這是她當時的定妝照,眉眼藏星,笑意清甜。唇邊的酒窩,盛著少女的清純與柔美,那青春的鮮活,被定格在了時光的鏡頭里。
1975年,17歲的洪學敏,被北影廠《海霞》電影劇組所選中,在其中出演了玉秀一角,展現了她英姿颯爽的一面。只見她扎著俏皮小辮,身背槍支,笑容燦爛,眼神中透著純真與堅毅。一個小“女民兵”的形象,躍然于我們的眼前。
1975年,17歲的張芝華,被老藝術家張瑞芳所看好,將其招入上影演員劇團當演員,隨即出演《大刀記》等電影。那時她已經展露了自己的表演才華,而清亮的眼神和自信的神態,都令人過目難忘。
1977年,17歲的劉佳,因在反特片《黑三角》中出演于秋蘭,而聲名鵲起。她美麗純真的形象,贏得了觀眾的喜愛。當時的電影票價是1毛5,但很多觀眾說,劉佳就獨占1毛4,由此可見她當年多么受歡迎。
1977年,17歲的沈丹萍,已經是揚州歌舞團的演員了。她時常隨團前往蘇北的縣城和集鎮進行演出,積累了一定的表演經驗。這為她日后成為專業電影演員,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礎。
1978年,17歲的陳沖,已經出演了謝晉執導的《青春》,成了備受矚目的影壇新星。這一年,她又被北影廠導演張錚選中,在現象級電影《小花》中,出演了小花一角。她的純真氣質,使她成為了80年代最紅的電影明星。
1978年,17歲的任冶湘,已經在中央戲劇學院兒童劇演員班,學習了兩年多的時間,并參加了一些舞臺劇的演出。那時,她還未出演《鄉情》、《青春萬歲》等影片,但清純的形象,卻很是令人難忘。
1979年,17歲的娜仁花,已經憑借在電影《乳燕飛》中出演女主角尚小立,而成為了耀眼的電影明星了。那時她多美麗?眼睛明亮,唇角帶笑,周身散發著溫婉且空靈的青春氣息,獨顯少女的爛漫與嬌俏。
1981年,17歲的丁嵐,剛從河南戲曲學校畢業,便被香港導演張鑫炎所挖掘,在電影《少林寺》中出演了白無暇,一舉成名。時隔這么多年,她美麗的形象,依然深藏在無數影迷的腦海之中。
1982年,17歲的林芳兵,因為容貌絕美,而成為了長春電影制片廠力捧的“花旦”,接連在《幽谷戀歌》、《玉碎宮傾》等電影中出演角色,閃耀影壇。如今回頭看她昔日容顏,的確有沉魚落雁之姿,艷壓群芳。
1984年,17歲的程琳,已經是備受歌迷喜愛的紅歌星了。她所推出了《小螺號》、《童年的小搖車》等專輯,在年輕學生中引起了巨大反響。這一年,她在電視專題片《九州方圓》中所演唱的《風雨兼程》這首歌也風靡一時。直到現在,她那清新純美的演唱風格,都深深地保存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1984年,朱曉琳演唱《那一年我十七歲》這首歌的時候,其實只有16歲。但她已經創下當時歌曲專輯磁帶銷量的最高紀錄,據說《歌林新苗》這張專輯一天的銷量就高達240多萬盒。這使她一躍成為和程琳齊名的少女明星。1985年,17歲的朱曉琳仍處于走紅期,又陸續推出了《花仙子》、《風吻青山》等專輯,同樣大受歡迎。她和程琳一樣,把自己最美的青春,都留在了17歲。
17歲,多么美好的年紀,一切都剛剛開始,一切都是未知,又一切皆有可能。
王馥荔很快就因在現代京劇《沙家浜》中出演阿慶嫂而脫穎而出,劉曉慶也憑借頑強的毅力,完成了從一個下鄉知青到電影明星的蛻變。還有李秀明、潘虹、張瑜、陳沖、娜仁花……她們的17歲,也都宛如晨光、糖果和未開的花苞,藏著甜蜜的心事,純粹的夢想,和美好的憧憬。
17歲的少女,雖褪去了孩童的稚氣,卻并未沾染世俗的復雜,她們帶著未經打磨的靈動與朝氣,每一刻都在生長,連迷茫都透著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