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時間之子》的一些零星信息時,感覺這部作品很“洋氣”——擺脫了中國神話IP,采用現代都市背景,高概念奇幻設定,世界系風格,大場面層出不窮。當時覺得國產原創動畫似乎有了新希望。
然而,看了預告片后,這種“洋氣”的元素隱約顯出了拼接感。動作設計、笑點設計、人物關系設計上,仍然沿用了國產動畫的老配方,甚至有國產偶像劇的影子。這讓人懷疑,是否只是外表洋氣,內核依舊土氣。
影片上映后,發現主創確實向日本和歐美的動畫前輩學習,但這份學習遠未到位。雖然借鑒了一些東西來美化外表,但核心創作思維不夠獨到和有趣。動畫電影不受選景、演員等物理空間限制,本可以比真人電影更具作者性。看《哪吒》系列能記住導演餃子,看《深?!纺苡涀√飼赠i,看《大護法》能記住不思凡,而《時間之子》卻讓人記不住導演的主張。
《時間之子》的主創最得意之處在于使用了敘事詭計——前邊看似線性推進的劇情里,其實有一段發生在50年后。揭秘敘事詭計的關鍵是男主角十七臉上的刀疤。然而,敘事詭計只是一個技巧,不能僅僅因為使用了這個技巧就給高分,還要看用得好不好。從目前呈現來看,《時間之子》只有在高潮段落的情緒高漲方面做得不錯,其他方面都相對負面。
全片除了在10-20分鐘插入了一段50年后的情景外,整體都是線性講述。去掉這段戲,整個電影依然是一個跨越50年的愛情故事,依然流暢動人。因此,這個敘事詭計顯得沒有必要。此外,在揭秘時刻,并沒有讓觀眾感受到恍然大悟的感覺。觀眾的反應更像是失望而不是驚喜。
《時間之子》的主題是一天的記憶可以建立一生的情感。影片分為兩部分:千曉和十七相遇后的一天冒險,以及那一天之后相愛相守的一生。這個主題在線性敘事下依然成立,而且情感上也很順。打亂線性的敘事詭計并未更有效地深化影片主題,反而增加了觀眾的理解負擔。
影片的配音陣容和畫風都很“洋氣”,場景還原了民國時期上海的摩登感,各種時輪引發的絢麗奇幻場景和后期的大場面也不輸日本、歐美同行。然而,觀感依然很土氣。人物造型還是瘦高愛豆審美,喜劇橋段搞怪,打戲耍帥,缺乏原創性沖擊力。男主人公十七的對稱強迫癥人設并不新穎,時輪設定也像是兩大超級英雄超能力的縫合,只是為了給偶像劇級別的甜寵愛情服務。
女主角千曉在大都會的一天冒險充滿了游戲心態、撒嬌任性、萬般寵溺,都是偶像劇受眾喜歡的那一套。近年來的高票房愛情電影要么對情感話題有深入辨析,要么講一段銘心刻骨的故事。直接把偶像劇套路搬到大銀幕上很難成功。《時間之子》首日票房僅654.79萬人民幣,次日端午節也只收獲了1742.73萬,低于每年都來的《哆啦A夢》最新劇場版。目前總票房預測不足1億,前景堪憂。
好萊塢曾經以工業化流程打造了不少賣座動畫電影,但這類動畫電影近幾年越來越難出爆款。動畫電影的賣座保障還是其高度的作者性。國產動畫電影應該更注重導演的作者性表達,用大眾化的視覺奇觀和真正帶有原創性的幻想設定,去包裹一些深刻的主題,才能真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