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北京人藝“經典保留劇目恢復計劃”的開篇之作《風雪夜歸人》,在首都劇場的首輪演出落幕。該劇是著名戲劇家吳祖光創作于1942年的經典之作,以名伶魏蓮生與官宦姨太太玉春這一對“同病相憐”之人為主人公,書寫他們的情感悲劇,以及對愛與尊嚴的覺醒與追尋。新版《風雪夜歸人》在原作精神內核之下,選取蓮生與玉春的愛情作為主線。
攝影/王小寧
愛恨別離,今天的年輕人能懂
《風雪夜歸人》最早的正式演出記錄是在1943年的重慶,隨后在上海等地演出,引起轟動。北京人藝的首版《風雪夜歸人》上演于1957年,由夏淳導演,張瞳、楊薇、童弟、舒繡文等表演藝術家共同創作和演繹。時隔68年,這部有著深厚積淀的經典之作再度歸來。
80多年前,“戲子和姨太太戀愛”的情節或許能引起一些觀眾的好奇,但今天觀眾的情趣和審美已然發生很大變化,如果按照那種新奇感,或者說是獵奇感去演,就會顯得俗套。
人藝新版的主創團隊對準的不是男女主人公身份的特殊,以及約會、私奔等情節,而是走進人物的內心去體會他們的處境。他們在劇中所面臨的身份差異等問題,今天的年輕人依然會遇到。魏蓮生與玉春的對手戲完整呈現了一對戀人的愛恨別離:從初次邂逅的舉棋不定,到府內相會時的彼此知心,再到后來決定沖破重圍時的決絕。
魏蓮生與玉春兩人的心理和關系的變化,通過肢體語言和動作節奏表現出來。特別是尾聲兩人那段凄美又滿懷希望的雙人舞,讓觀眾聯想到《梁?!?ldquo;化蝶”的華彩樂章。這個處理較該劇以往版本有很大突破,既預示著兩個人的交融與新生,又能讓觀眾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有對男女人物命運的同情與期盼,也有對舞臺整體唯美詩意空間的享受。
融入昆曲,也融入昆曲的質感
在話劇表演中融入戲曲美學,是新版《風雪夜歸人》的一大特色,從中能夠感受到昆曲雅致悠遠的質感。劇中特別設計的戲曲身段,給兩位分別有戲曲和舞蹈功底的演員提供了發揮空間。
與有些舞臺藝術作品塑造戲曲男旦演員的嫵媚不同,作為北方昆曲劇院武生演員的劉恒,為魏蓮生這個人物注入了風骨:他外表可以是天上的仙女,骨子里卻有著林沖的豪情與糾結,演員與角色戲里戲外身份和氣質的疊加,讓這個人物更加立體多面。
第一幕,魏蓮生以一段“戲中戲”《天女散花》亮相。第二幕與玉春書房相會的重頭戲里,當玉春問他“誰才是頂可憐的人”時,他先是以旦角的姿態掩面退步,隨后又以武生云手轉身甩袖,魏蓮生從困惑到覺醒的心理變化,通過對戲曲程式的改造,以具象的動作外化出來。
這種不同于以往話劇舞臺上柔美男旦的肢體語言,在第三幕約定私奔的那場戲中表現得更為明顯。魏蓮生獨白時,他站如松的氣質與顫抖的念白形成反差,正如林沖夜奔時內心的掙扎。如果給劉恒提點建議的話,就是魏蓮生這個人物是大紅大紫的京劇名角,應該更有角兒的風度。
此外,劇中飾演蘇弘基的李洪濤,在這臺由年輕演員擔綱的《風雪夜歸人》中顯得格外成熟穩重,他手里有一個看不見的鳥籠子,將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和人性壓抑在籠中。他的那段昆曲《單刀會》中的《新水令》,與人物性格和處境相得益彰。同時,蘇弘基因為身上的男性權威和官宦做派,而成為整臺戲中最壓臺的人物,這也讓男旦魏蓮生的風骨不那么突兀。
舞美清雅,既在敘事也在表意
該劇的舞臺設計摒棄了繁復的具象場景和高科技手段,轉而從中國戲曲的傳統中汲取靈感。藝術指導馮遠征的想法是,“首先要在視覺上讓觀眾感受到純粹的美。”舞臺上主要以軟景構建寫意空間,重重垂落的紗幔隨著劇情和人物處境的變化進行調整,在男女主人公以“思凡”表意、計劃雙雙遠逃的關鍵處,垂幔散開又合攏化為“圍墻”,兩人原本獲得新生的希望也隨之破滅了。
相比閆銳導演的上一部大劇場作品《原野》,《風雪夜歸人》呈現出很大不同。在《原野》中,深諳戲曲之道的閆銳運用了京劇的文武場、人偶歌隊等諸多手法,一些指向明顯的符號化道具物件,以及扎紙人偶的頻繁登臺,有時會讓觀眾覺得有些“滿”。這次《風雪夜歸人》中閆銳做了減法,沒有復雜的場面調度,也沒有借助過多的音樂進行氣氛渲染。這在第二幕書房私會一場戲中體現得很明顯,男女主人公的肢體動作、心理狀態,在昆曲清雅的曲笛鑼鼓的伴奏下表現得更為貼切清晰。這既符合劇作本身的特質,也是對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的延續與探索。(田超)
5月11日,北京人藝“經典保留劇目恢復計劃”的開篇之作《風雪夜歸人》,在首都劇場的首輪演出落幕。該劇是著名戲劇家吳祖光創作于1942年的經典之作,以名伶魏蓮生與官宦姨太太玉春這一對“同病相憐”之人為主人公,書寫他們的情感悲劇,以及對愛與尊嚴的覺醒與追尋。新版《風雪夜歸人》在原作精神內核之下,選取蓮生與玉春的愛情作為主線。
攝影/王小寧
愛恨別離,今天的年輕人能懂
《風雪夜歸人》最早的正式演出記錄是在1943年的重慶,隨后在上海等地演出,引起轟動。北京人藝的首版《風雪夜歸人》上演于1957年,由夏淳導演,張瞳、楊薇、童弟、舒繡文等表演藝術家共同創作和演繹。時隔68年,這部有著深厚積淀的經典之作再度歸來。
80多年前,“戲子和姨太太戀愛”的情節或許能引起一些觀眾的好奇,但今天觀眾的情趣和審美已然發生很大變化,如果按照那種新奇感,或者說是獵奇感去演,就會顯得俗套。
人藝新版的主創團隊對準的不是男女主人公身份的特殊,以及約會、私奔等情節,而是走進人物的內心去體會他們的處境。他們在劇中所面臨的身份差異等問題,今天的年輕人依然會遇到。魏蓮生與玉春的對手戲完整呈現了一對戀人的愛恨別離:從初次邂逅的舉棋不定,到府內相會時的彼此知心,再到后來決定沖破重圍時的決絕。
魏蓮生與玉春兩人的心理和關系的變化,通過肢體語言和動作節奏表現出來。特別是尾聲兩人那段凄美又滿懷希望的雙人舞,讓觀眾聯想到《梁祝》“化蝶”的華彩樂章。這個處理較該劇以往版本有很大突破,既預示著兩個人的交融與新生,又能讓觀眾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有對男女人物命運的同情與期盼,也有對舞臺整體唯美詩意空間的享受。
融入昆曲,也融入昆曲的質感
在話劇表演中融入戲曲美學,是新版《風雪夜歸人》的一大特色,從中能夠感受到昆曲雅致悠遠的質感。劇中特別設計的戲曲身段,給兩位分別有戲曲和舞蹈功底的演員提供了發揮空間。
與有些舞臺藝術作品塑造戲曲男旦演員的嫵媚不同,作為北方昆曲劇院武生演員的劉恒,為魏蓮生這個人物注入了風骨:他外表可以是天上的仙女,骨子里卻有著林沖的豪情與糾結,演員與角色戲里戲外身份和氣質的疊加,讓這個人物更加立體多面。
第一幕,魏蓮生以一段“戲中戲”《天女散花》亮相。第二幕與玉春書房相會的重頭戲里,當玉春問他“誰才是頂可憐的人”時,他先是以旦角的姿態掩面退步,隨后又以武生云手轉身甩袖,魏蓮生從困惑到覺醒的心理變化,通過對戲曲程式的改造,以具象的動作外化出來。
這種不同于以往話劇舞臺上柔美男旦的肢體語言,在第三幕約定私奔的那場戲中表現得更為明顯。魏蓮生獨白時,他站如松的氣質與顫抖的念白形成反差,正如林沖夜奔時內心的掙扎。如果給劉恒提點建議的話,就是魏蓮生這個人物是大紅大紫的京劇名角,應該更有角兒的風度。
此外,劇中飾演蘇弘基的李洪濤,在這臺由年輕演員擔綱的《風雪夜歸人》中顯得格外成熟穩重,他手里有一個看不見的鳥籠子,將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和人性壓抑在籠中。他的那段昆曲《單刀會》中的《新水令》,與人物性格和處境相得益彰。同時,蘇弘基因為身上的男性權威和官宦做派,而成為整臺戲中最壓臺的人物,這也讓男旦魏蓮生的風骨不那么突兀。
舞美清雅,既在敘事也在表意
該劇的舞臺設計摒棄了繁復的具象場景和高科技手段,轉而從中國戲曲的傳統中汲取靈感。藝術指導馮遠征的想法是,“首先要在視覺上讓觀眾感受到純粹的美。”舞臺上主要以軟景構建寫意空間,重重垂落的紗幔隨著劇情和人物處境的變化進行調整,在男女主人公以“思凡”表意、計劃雙雙遠逃的關鍵處,垂幔散開又合攏化為“圍墻”,兩人原本獲得新生的希望也隨之破滅了。
相比閆銳導演的上一部大劇場作品《原野》,《風雪夜歸人》呈現出很大不同。在《原野》中,深諳戲曲之道的閆銳運用了京劇的文武場、人偶歌隊等諸多手法,一些指向明顯的符號化道具物件,以及扎紙人偶的頻繁登臺,有時會讓觀眾覺得有些“滿”。這次《風雪夜歸人》中閆銳做了減法,沒有復雜的場面調度,也沒有借助過多的音樂進行氣氛渲染。這在第二幕書房私會一場戲中體現得很明顯,男女主人公的肢體動作、心理狀態,在昆曲清雅的曲笛鑼鼓的伴奏下表現得更為貼切清晰。這既符合劇作本身的特質,也是對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的延續與探索。(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