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水餃皇后》,有種提前過年的感覺。各種催淚劇情和正能量輸出,讓人聯想到春晚小品,而且這次大家真的在片中一起包餃子。
作為主旋律勵志影片,《水餃皇后》沒有明顯的問題,但很難打動人心,就像現在的春晚小品一樣。馬麗在這部電影中釋放了大量情感,表演非常出色,但情緒過于濃烈,讓人感到有些壓抑。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這有利有弊。好處是劇情貼近現實,壞處是如果現實中的人物經歷不夠跌宕起伏,電影也會顯得平淡。《水餃皇后》后半段隨著主人公事業步入正軌,幾乎變成了企業宣傳片,相對好看的部分集中在前半段。
導演劉偉強對七十年代的內地了解不多,呈現出來的故事略顯虛浮。然而,一旦劇情轉移到香港,他便進入了舒適區。TVB老戲骨們的加入讓七十年代香港市井風情躍然紙上。例如紅姐、珍姐、露絲等角色,還有姜大衛的出現,都為影片增添了時代感。
然而,這些生動的情節最終被主人公臧姑娘的光輝形象所淹沒。她被塑造得毫無瑕疵,失去了真實感。比如臧姑娘受傷后只拿了薪水而放棄工傷賠償,這種情節不符合常理。這樣的塑造方式使得人物缺乏真實質感,遠不如那些市井人物鮮活。
接下來,故事不斷強調價值觀念,如與日資企業合作時維護民族品牌,希望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水餃。盡管這些情節可能基于現實,但以宣講式的方式表達,給人一種強行上價值的感覺,難以引起共鳴。
除了創業史,導演還試圖通過群像創作一部女性史詩。出場的女性們都被置于悲慘境地,婚姻不幸或境遇凄涼。臧姑娘在香港發現丈夫另娶,選擇獨立生活。金先生的妻子則因自卑而忍受家暴,最終自殺。紅姐、珍姐和露絲等風塵女子也得到了同情。但過于美化和同情反而讓故事失真,觀眾看不到那個時代女性的真實生存狀態。
馬麗在這部電影中的表演十分用力,這是她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獨挑大梁。她的表演風格與香港演員不同,更舞臺化和戲劇化。雖然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主人公難以融入環境的狀態,但馬麗的表演過于夸張,缺少自然和克制。相比之下,惠英紅的表演更為準確。
《水餃皇后》因為過于炸裂的表演、過于光輝的人物形象、過于密集的催淚情節和過于直白的價值觀輸出,最終變成了一部超長的春晚小品。雖然沒有明顯問題,但確實缺乏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