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依托特色資源,加快農文旅融合發展,鄉村文化展現出蓬勃生機。如何立足“三農”視角,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內涵、生動展現文旅融合魅力?近日,首檔文明鄉風主題綜藝《田野歡歌》于4月26日起,登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周六晚間黃金檔,打造創意滿滿、誠意十足的綜藝新樣板,成為鄉村題材與農文旅融合的創新典范,也成為發掘推舉鄉村文化文藝人才的絕佳舞臺。
融合新樣本:文藝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據悉,欄目以“助力文明鄉風建設、展現鄉村文化活力、扶持鄉土文化能人”為主題,以縣域鄉鎮文化文藝達人和“三農”一線工作者為主角,通過實景演出、影視化拍攝、AI技術融合等創新形式,聚焦各地“農文體旅商”融合發展新實踐,為觀眾獻上一場和美鄉村的文化文藝視聽盛宴。
首期節目走進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這里是紅?文化的傳承地,也是“非遺”?化的寶庫,桑蠶產業蓬勃發展,川劇“資陽河流派”獨具特色,“探秘蠶桑文化”“體驗蜀繡技藝”等研學文旅活動備受歡迎。
同時,這里四季景色如畫,火鍋、壇子肉、白烏魚等特產美食讓人大飽口福。非遺“樂至烤肉”,以辣椒、花椒等多種香料腌制后炭火烤制,外焦里嫩,香辣可口;還有傳統特產天池藕粉,細膩滑潤、甜而不膩。《田野歡歌》將當地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特色美食與趣味互動有機融合,為觀眾呈現出一場春日鄉村的美味視聽盛宴,也為文明鄉風建設創新實踐提供了全新展示窗口。
從文化傳播維度看,節目不僅綜藝歡樂氛圍拉滿,更擔起傳承弘揚優秀鄉土文化的社會責任,激發全社會對鄉村文化振興的參與感和使命感,為鄉村全面振興增添文化動能。
農人做主角:歡聚春天里共繪和美圖景
《田野歡歌》的鏡頭中,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鄉土文藝創演者、絕技達人、農民代表和各領域投身“三農”的工作者們,是最出彩的主角。四位嘉賓苗霖、苑利、岳紅、包胡爾查組成“歡歌團”,作為探訪者、分享者、學習者,和他們一起,通過田野發布會、“非遺”花海秀、創意燒烤大賽、川劇票友大會等環節,在游人如織的油菜花海、露營基地、非遺工坊等特色打卡地,開展文藝大聯歡,深入探訪和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民俗,學習和弘揚優秀鄉土文化。
總臺主持人苗霖引領大家走進這場春日之約;四川籍演員岳紅為節目增添濃郁鄉情;音樂制作人包胡爾查用即興原創奏響春日的旋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為觀眾帶來深度解讀,挖掘當地文化獨特魅力。
真實可感的節目,圍繞特色“非遺”設計文藝表演和互動,將古老文化的趣味元素和創新活力挖透。各行各業青年工作者身穿蜀繡和剪紙服飾,在千畝油菜花田上演“創意走秀”,展現當代年輕人的自信魅力;以游戲pk形式來展現蜀繡傳承人的“針功夫”,歡笑之間對比出守藝人的精湛技藝;川劇表演與國潮樂曲相結合,又以“票友大會”作引,生動講述臉譜造型、川劇“三絕”文化底蘊,更挖掘當地獨具特色的小學生“川劇廣播體操”,展示古老非遺和“10后”們奇妙的雙向奔赴。
用心用情的節目,用微電影的代入感,講述川劇團老演員和新生代力量之間“傳幫帶”的動人故事,展示中國非遺的生生不息;以MV式拍攝展現爛漫花叢中,少女《跳春光》的精致之美,游客和村民們圍坐燒烤火鍋、歡歌起舞,讓節目擁有溫暖治愈的力量。
雙版本放送:融媒矩陣創新文化綜藝傳播
在深耕內容創意的同時,《田野歡歌》不斷創新形態,強化新技術應用,探索電視端、移動端、地面活動三端互動傳播新樣態。節目首期剪輯兩版結構,當天中午在央視頻客戶端、央視三農矩陣率先播出移動小屏“搶鮮版”,當晚在CCTV-17播出電視大屏版。
在AI使用上,更注重其意義價值和趣味性。蜀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紅英展示其未完成的原創作品《隱形的熊貓》,全部完成需耗時1年、用200多種套色絲線、總共要繡超過10萬針,一針一線凝聚著匠人心血。為了讓觀眾提前感受作品之美,“歡歌團”各自用不同AI軟件創作可愛的熊貓,與作品相融,也飽含著對作品完成的暖心祝福與期待。
此外,每期節目結尾,嘉賓都會與當地村民和新農人們一起,留下《田野歡歌》“打卡站”實景地標,并共創家鄉歌曲,儀式感拉滿。這一暖心舉動旨在助力鄉村文化建設,讓更多人了解鄉土農耕文化的歷史傳承與新時代發展美麗蝶變。在資陽樂至,“歡歌團”和村民們共同打造了“田野農耕記憶空間”,歡歌笑語中,鄉親們和返鄉新農人講述著各自的奮斗與期待,傳遞出積極向上的力量,呼應了節目內核“扎根希望的田野,唱響豐收的歡歌”。
依托精彩內容創意和多元融合創新,《田野歡歌》以質樸真誠的表達,展示著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獨特魅力,中國優秀鄉土文化的發展活力;也助力推舉一批扎根鄉村的文化文藝能人,推介一批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的實踐樣本,生動展現中國式現代化在“三農”領域的萬千氣象。
“五一”假期將至,鄉村文旅消費已成為很多人假期出游新選擇,不妨來跟著《田野歡歌》的腳步走進和美鄉村,嘗地道美食、賞春日花海、體驗“非遺”文化、歡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本文來源:中國網。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對文章事實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或與本網聯系。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隨著各地依托特色資源,加快農文旅融合發展,鄉村文化展現出蓬勃生機。如何立足“三農”視角,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內涵、生動展現文旅融合魅力?近日,首檔文明鄉風主題綜藝《田野歡歌》于4月26日起,登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周六晚間黃金檔,打造創意滿滿、誠意十足的綜藝新樣板,成為鄉村題材與農文旅融合的創新典范,也成為發掘推舉鄉村文化文藝人才的絕佳舞臺。
融合新樣本:文藝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據悉,欄目以“助力文明鄉風建設、展現鄉村文化活力、扶持鄉土文化能人”為主題,以縣域鄉鎮文化文藝達人和“三農”一線工作者為主角,通過實景演出、影視化拍攝、AI技術融合等創新形式,聚焦各地“農文體旅商”融合發展新實踐,為觀眾獻上一場和美鄉村的文化文藝視聽盛宴。
首期節目走進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這里是紅?文化的傳承地,也是“非遺”?化的寶庫,桑蠶產業蓬勃發展,川劇“資陽河流派”獨具特色,“探秘蠶桑文化”“體驗蜀繡技藝”等研學文旅活動備受歡迎。
同時,這里四季景色如畫,火鍋、壇子肉、白烏魚等特產美食讓人大飽口福。非遺“樂至烤肉”,以辣椒、花椒等多種香料腌制后炭火烤制,外焦里嫩,香辣可口;還有傳統特產天池藕粉,細膩滑潤、甜而不膩。《田野歡歌》將當地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特色美食與趣味互動有機融合,為觀眾呈現出一場春日鄉村的美味視聽盛宴,也為文明鄉風建設創新實踐提供了全新展示窗口。
從文化傳播維度看,節目不僅綜藝歡樂氛圍拉滿,更擔起傳承弘揚優秀鄉土文化的社會責任,激發全社會對鄉村文化振興的參與感和使命感,為鄉村全面振興增添文化動能。
農人做主角:歡聚春天里共繪和美圖景
《田野歡歌》的鏡頭中,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鄉土文藝創演者、絕技達人、農民代表和各領域投身“三農”的工作者們,是最出彩的主角。四位嘉賓苗霖、苑利、岳紅、包胡爾查組成“歡歌團”,作為探訪者、分享者、學習者,和他們一起,通過田野發布會、“非遺”花海秀、創意燒烤大賽、川劇票友大會等環節,在游人如織的油菜花海、露營基地、非遺工坊等特色打卡地,開展文藝大聯歡,深入探訪和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民俗,學習和弘揚優秀鄉土文化。
總臺主持人苗霖引領大家走進這場春日之約;四川籍演員岳紅為節目增添濃郁鄉情;音樂制作人包胡爾查用即興原創奏響春日的旋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為觀眾帶來深度解讀,挖掘當地文化獨特魅力。
真實可感的節目,圍繞特色“非遺”設計文藝表演和互動,將古老文化的趣味元素和創新活力挖透。各行各業青年工作者身穿蜀繡和剪紙服飾,在千畝油菜花田上演“創意走秀”,展現當代年輕人的自信魅力;以游戲pk形式來展現蜀繡傳承人的“針功夫”,歡笑之間對比出守藝人的精湛技藝;川劇表演與國潮樂曲相結合,又以“票友大會”作引,生動講述臉譜造型、川劇“三絕”文化底蘊,更挖掘當地獨具特色的小學生“川劇廣播體操”,展示古老非遺和“10后”們奇妙的雙向奔赴。
用心用情的節目,用微電影的代入感,講述川劇團老演員和新生代力量之間“傳幫帶”的動人故事,展示中國非遺的生生不息;以MV式拍攝展現爛漫花叢中,少女《跳春光》的精致之美,游客和村民們圍坐燒烤火鍋、歡歌起舞,讓節目擁有溫暖治愈的力量。
雙版本放送:融媒矩陣創新文化綜藝傳播
在深耕內容創意的同時,《田野歡歌》不斷創新形態,強化新技術應用,探索電視端、移動端、地面活動三端互動傳播新樣態。節目首期剪輯兩版結構,當天中午在央視頻客戶端、央視三農矩陣率先播出移動小屏“搶鮮版”,當晚在CCTV-17播出電視大屏版。
在AI使用上,更注重其意義價值和趣味性。蜀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紅英展示其未完成的原創作品《隱形的熊貓》,全部完成需耗時1年、用200多種套色絲線、總共要繡超過10萬針,一針一線凝聚著匠人心血。為了讓觀眾提前感受作品之美,“歡歌團”各自用不同AI軟件創作可愛的熊貓,與作品相融,也飽含著對作品完成的暖心祝福與期待。
此外,每期節目結尾,嘉賓都會與當地村民和新農人們一起,留下《田野歡歌》“打卡站”實景地標,并共創家鄉歌曲,儀式感拉滿。這一暖心舉動旨在助力鄉村文化建設,讓更多人了解鄉土農耕文化的歷史傳承與新時代發展美麗蝶變。在資陽樂至,“歡歌團”和村民們共同打造了“田野農耕記憶空間”,歡歌笑語中,鄉親們和返鄉新農人講述著各自的奮斗與期待,傳遞出積極向上的力量,呼應了節目內核“扎根希望的田野,唱響豐收的歡歌”。
依托精彩內容創意和多元融合創新,《田野歡歌》以質樸真誠的表達,展示著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獨特魅力,中國優秀鄉土文化的發展活力;也助力推舉一批扎根鄉村的文化文藝能人,推介一批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的實踐樣本,生動展現中國式現代化在“三農”領域的萬千氣象。
“五一”假期將至,鄉村文旅消費已成為很多人假期出游新選擇,不妨來跟著《田野歡歌》的腳步走進和美鄉村,嘗地道美食、賞春日花海、體驗“非遺”文化、歡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本文來源:中國網。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對文章事實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或與本網聯系。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