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什么節日上巳節什么意思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漢族稱之為上巳節,其他如壯族、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也有各自特色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最初起源于周代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最早的上巳日是一種功能氣氛較為濃厚的水邊祭祀活動,通過洗濯身體,來驅疫辟邪,除去舊年的不祥,稱之為“祓楔”。秦漢時期,這一天被稱作上巳節;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巳節固定在農歷三月初三。在這一天,人們會進行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等活動,還會有祓禊、曲水流觴、臨水浮卵、會男女等習俗。
上巳節什么意思
上巳節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又稱“三月三”“重三”“元巳”“女兒節”或“春浴日”。以下是關于它的詳細介紹:
時間:最初時間在清明節前后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魏晉以后將時間固定在農歷三月初三。
起源:學界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起源于周代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另一種則認為是起源于古代官方曲水流觴的娛樂性活動。
發展歷程:上巳節的風俗最早起源于周朝,興盛于唐朝,衰落于宋元,直至民國十九年改為三月三,并廢“上巳”之稱。
節日習俗:
祭祀類:最初是一種水邊祭祀活動,稱為“修禊”,人們通過洗濯身體,來驅疫辟邪、祓除疾病、除去舊年的不祥。此外,還有祭祀高禖、臨水浮卵、曲水浮絳棗等活動,表達祈求生育子嗣的美好愿望。同時,民間也會祭祀王母娘娘、軒轅帝、伏羲、女媧等。
游玩類:曲水流觴是上巳節的重要習俗,人們坐在彎曲的水流兩旁,讓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飲酒賦詩。青年男女會集體外出郊游、相親交友,如同中國最古老的情人節。人們還會相邀外出踏青,欣賞春天好時光,同時伴隨著賞花、插花、斗花、插柳、樂舞等眾多娛樂活動。
飲食類:中國江南地區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在部分農村地區還有香椿芽拌面筋、嫩柳葉拌豆腐、小蔥炒面條魚、蘆筍燴鮮魚等必備佳肴。
現狀:雖在漢族地區逐漸衰落,但在中國南方地區的壯族、侗族、布依族、瑤族、畬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中,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著多彩紛呈的展現形式。此外,上巳節在日本、韓國等國家也有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