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張越對嘉嘉(從泰國被解救的藝人王星的女友)的采訪。我特意把王星放在了括號里,盡管在那次營救事件中,他屬于新聞焦點,最終被媒體傳播被大眾記住的名字是王星。
然而真正應該被銘記和傳頌的,應該是嘉嘉,他的女友。如果不是嘉嘉在他突然提出分手,敏銳覺察到他正被控制和脅迫;如果不是嘉嘉用條理分明、引人入勝的傳播內容,帶來大量的關注;如果不是嘉嘉親赴泰國,有條不紊地使用法律武器和外交手段。王星不會這么快逃離魔爪。
在張越采訪視頻的下集,她談到婚姻。在王星被成功解救之后,她也獲封大女主,網友戲稱這男人必須得給女朋友磕一個,就算分手了以后也得認成媽。而讓她感到有些荒誕的,是網友紛紛催婚。她當然明白網友是善意的,在某種“主流”的觀念里,王星倘若不娶嘉嘉,就是辜負,結婚似乎正適用于一個“圓滿”的結局。
嘉嘉敏銳捕捉到重點:沒有人問她的意愿,大家的敘事和觀感還是以男方為核心,“如果大家對我所有的行動是一種褒獎和認可,那我MVP的結算畫面,難道就是原地結婚嗎?”這是我近年來聽到最振聾發聵的金句之一。在慣常敘事下,喜劇往往是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結尾,王子與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兩人共患難的驚心動魄,反而成了婚姻的注腳,只是為了證明在婚姻里誰配得上誰?
嘉嘉特別清醒的是,無論網友怎么刷屏催婚,她始終把自己的意愿放在第一位。愛情是一種瞬間感受,相守是一種長久承諾,無論哪一種情況,都不應該被綁架。我特別煩那種勒索式求愛,愚蠢的男人(大多數是男人,極少數可能有女人)在廣場上擺滿蠟燭,仿佛要做一場法事,搞得像邪靈附體一樣,捧著鮮花跪在追求的女生面前。周圍的看客就被粉紅泡泡灌滿了腦子,只會高呼“在一起”或“嫁給他”。這種儀式變成邪惡的祭壇,讓女生在公眾面前被處刑后,獻祭給惡魔。不是不可以當眾求愛或求婚,你得真有把握,儀式感是為了給女孩留下被重視的感覺和美好的回憶,而不是忽視女性意愿,讓一幫看客幫你裹挾對方。那些看客,就是在嘉嘉和王星的視頻里刷屏的人,他們根本不在乎女性的意愿和感受,只是強行按頭以獲得他們滿意的結局,這種群氓式的山呼海嘯,讓女性不能發聲不敢發聲。
這種“美好”期待背后,還有一些底層邏輯,仿佛婚姻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孤獨終老則是惡毒的詛咒。婚姻真的是獨木橋嗎?在傳統社會中,女人嫁給一個有責任感、能掙錢的男人,便“終身有靠”,這似乎可以算是一種獎賞。但這種獎賞的前提是,女性從未有過應有的權利和生活,只能通過男性來實現自己的幸福。現代社會里,女人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真的根本不需要依靠男性便可能獲得幸福,女性之間的聯結,或者女性獨處,都可以獲得幸福和力量。我們對孤獨終老的恐懼被一再放大,于是便要早早有所托付,結婚生子。可是,有的人享受婚姻,享受二人世界、三口之家,也有人享受獨處,享受靜靜思考、自由交友。為了臨終失能前床邊有人盡孝,便貿然選擇婚育而忽視自己對這一過程的思考,只會陷入一種功利的文化陷阱。享受自己真心所愿,別動不動嚇唬自己,更別嚇唬別人。
而且,催婚嘉嘉和王星,不僅對嘉嘉不公,也是對王星的綁架。感情與恩義,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方面,倘若背負了恩義便要結婚,就成了性轉版的以身相許,王星無以為報,便要背負著恩義來走進婚姻?這可能陷入一種情感關系的失衡,在恩義上,王星當然要感謝嘉嘉,如果用情感來償還,會成為永遠不可能等價的交換。在情感上,兩人是對立的個體,有各自的意愿和選擇,人生不是一架天平,不斷放各種砝碼,很多東西不可以用于交換和衡量,然而總有人拎不清。
當代人的恐婚,往往在于家庭、社群仍然用傳統婚姻的框架來約束他們:用從一而終阻擋了退路,用家丑不外揚遮蔽了傷害,用家和萬事興掩蓋了矛盾,用養兒防老困住了父母,用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鎖住了自由。什么時候我們能明白,現代社會的婚姻只是一種形式,是社會管理的規訓,真正重要的契約不是向公眾宣誓成為夫婦,而是能真正磨合、理解并找尋最適合彼此的方式。沒有婚姻的異化,沒有外在評判,就沒有恐懼。別人的婚姻,與看客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