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財新網最新消息,2024年11月22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書為北京文化(000802.SZ)的資本游戲畫下休止符:原董事長宋歌因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獲刑兩年三個月,罰金20萬元。這場始于2018年的財務造假,通過虛假轉讓《倩女幽魂》《大宋宮詞》影視收益權份額、偽造品牌營銷業務等手法,虛增利潤6.58億元,占當期利潤總額的158%。
這一數字背后,是影視熱錢時代資本與影視人的雙重癲狂。2016-2019年間,北京文化以「爆款捕手」之姿橫掃市場,《戰狼2》《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接連刷新票房紀錄,股價一度暴漲300%。宋歌更豪擲30億押注《封神三部曲》,宣稱要打造「中國版指環王」。而一起被北京文化投資了《749局》的陸川曾描繪過彼時盛況:「整個行業熱氣騰騰,走哪都是大哥,遍地都是錢」。
然而光鮮背后,資本運作早已埋雷。2018年稅務地震后,熱錢退潮,北京文化為維系資本故事,瘋狂虛增利潤:通過設立空殼公司循環注資、偽造合同流水,將未播劇集《倩女幽魂》的4.59億收入提前確認,甚至虛構子公司星河文化業績——這家由「內地第一經紀人」王京花創立的企業,最終淪為財報造假的工具。
《749局》與消失的28個項目:暴雷的產業代價
北京文化的崩塌,恰如多米諾骨牌推倒中國影視工業化初期的野心。娛樂資本論統計顯示,在其2019年年報披露的28個電影項目中,僅《封神第一部》《你好,李煥英》等不足三分之一存活,更多項目「消失」在后續年報中。
陸川執導的《749局》成為最典型的時代標本。這部2016年立項、2018年開拍的科幻大片,原本承載著對標好萊塢的野心。開機前一周,某資方突然撤資導致50%資金缺口,陸川在致劇組公開信中疾呼:「三天前北京文化簽署投資協議,錢將在明后兩天到位!」北京文化35%的注資雖解燃眉之急,卻將項目拖入更大危機——2019年后,隨著母公司財務暴雷,《749局》后期制作陷入「空檔滑行」,陸川被迫拍廣告、接劇集「打工續命」,耗時八年才完成這部「不合時宜的時代遺產」。
更殘酷的對比發生在《封神》系列。盡管首部曲在2023年暑期檔斬獲26億票房,但其特效制作周期長達九年,第二部《戰火西岐》導演審美崩塌、特效縮水、故事多易其稿,2025年春節檔票房僅11.95億,不足前作一半。
宮斗、套現與錯位的救贖
北京文化的崩塌軌跡,本質是影視資本化實驗的潰敗。
宋歌與婁曉曦的「宮斗劇」早在2020年便現端倪:前者通過收購摩天輪文化完成業績對賭,后者則借世紀伙伴虛增收入,雙方互揭財務造假致股價腰斬。娛樂資本論指出,這種「資本煉金術」最終反噬產業根基——為避免星河文化商譽減值,宋歌團隊虛增資產1668萬余元;為配合鄭爽1.6億陰陽合同,也同時為了虛增收入,《倩女幽魂》淪為洗錢工具。而《倩女幽魂》至今未播出,現改名《只問今生戀滄溟》,該劇由洪金寶、鐘澍佳執導,鄭爽的名字已經從陣容中刪去。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背后的資本迷局中,則是神秘“超級牛散”萬忠波的身影若隱若現。娛樂資本論曾深度起底,萬忠波通過西藏惠普華等關聯公司,以6億元接盤《封神》25%投資份額。
然而,《封神第二部》票房慘淡(11.95億元,不足前作一半),萬忠波系深陷“雙賠本”困局。
更值得玩味的是,萬忠波早年發跡于與“天上人間”齊名的“花都夜總會”,其資本版圖多以代持形式滲透北京文化。例如,楊三彩(萬忠波合伙人)長期位列北京文化十大股東,而萬本人則隱身幕后,規避早年涉黃風險。早在2021年10月,李靂被選舉成為北京文化的董事長。而曾有知情人告訴娛樂資本論,李靂可能是萬忠波的影子代理人,兩人曾同時成為同一公司的主要股東。北京文化原副董事長婁曉曦曾直言不諱:“李靂是‘牛散王’萬忠波的利益攸關方。”
包括《封神》的女制片人的羅珊珊,常常和劇組出席活動時占據C位。即使是和導演烏爾善、男主費翔合照也不例外。而羅珊珊就是萬忠波的妻子,她本來是個演員,曾出演《金粉世家》的四小姐金道之,嫁給萬忠波后一度息影。
北京文化案恰似棱鏡,折射出中國影視資本化進程的深層矛盾:
1.對賭式擴張的悖論:通過「保底發行」「業績對賭」快速做高估值,同時通過頻繁的溢價分散風險,最終導致鋃鐺入獄。但《你好,李煥英》54億票房中,北京文化僅分得6000萬營收,過度的資本游戲吞噬產業利潤;相比之下,光線傳媒《哪吒2》極少對外釋放份額,堅定綁定餃子這樣的優質導演,形成自循環的生態,財務風格非常穩健。
2.工業化幻象的破滅:30億《封神》投資催生青島西海岸這個亞洲最大攝影棚,卻因資金斷裂導致續集難產,項目難產后沒有專業制片人能平衡導演的天馬行空,導致一面倒的效果。
3.整頓與發展的平衡:2018年稅務整頓為行業排雷,但頻繁監管和融資通道不利加劇資本撤離,致使《敦煌英雄》等28個項目成為「時代化石」。
宋歌的刑期或許能為資本狂歡畫下句號,但如何重建產業信用體系?當路陽、管虎們仍在為「八年拖船」尋找港灣,或許答案只能靠影視人艱難尋找,但下一個答案,絕對不應該再是“財務造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