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網友將自己的性格數據(ENTJ-A型人格)、年薪30萬、一線城市有房無車等23項擇偶標準輸入DeepSeek,系統在10秒內掃描全網婚戀數據庫后,得出“適配對象僅存9人”的結論,且其中6人設置了“不找同行”的戀愛禁忌。還有北京網友“菠蘿蜜”得到AI建議,將擇偶標準細化到“月薪2萬以上、每周運動3次、MBTI為ENTJ”,并被警告“符合條件者不足5人”。
DeepSeek這一“理想伴侶”測算功能可廣泛收集用戶的年齡、收入、學歷、性格等多維度數據,通過復雜的AI算法生成專屬的理想伴侶畫像并給出匹配建議。
支持者:認為它用數據戳破了“人均偶像劇主角”的泡沫,能高效突破地域限制,幫助“社恐”青年拆解模糊需求。比如分析顯示若要求伴侶“年入50萬+985碩士+情緒穩定”,全國適齡人口僅0.03%達標,讓人們更清晰地認識到現實。
反對者:炮轟其“算法傲慢”,比如某用戶輸入“接受丁克”后,匹配數從15人暴跌至2人,AI解釋稱“該群體離婚率比平均值高27%”。他們覺得AI將復雜情感簡化為“數據公式”,過濾掉了“冒險的浪漫”。
AI應用里,目前有深度思考模式的深度求索,也就是Deepseek,堪稱火爆。它類似人類的思考模式,讓回答不僅面面俱到,而且足夠有深度。不過Deepseek估計也不會想到,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自己,有一天會成為算命先生,成為賽博月老。
這兩天,在網絡平臺上,向Deepseek求問姻緣的人多了起來。看來,過年的時候,七大姑八大姨的刨根問底兒,后勁還挺足的。據新浪人工智能發布的消息顯示,有網友在Deepseek上輸入了擇偶標準,內容不僅細致到了年齡、學歷、月收入,甚至連性別都算進去了。這么多的要求,差點給Deepseek的CPU都給燒了。Deepseek努力思考了將近一分鐘,給出的答案是,可能全國7億以上的男性里,只有寥寥2萬到5萬人符合“身高175,本科學歷,月入8000,長得不丑”的標準。
當然了,如果你的擇偶標準更高一些,比如對方有房有車甚至有7位數存款的話,Deepseek可能會告訴你,全國符合標準的僅有幾百個人。
這波怎么說,大家把Deepseek當賽博月老,結果人家把你對姻緣紅線的想象徹底剪斷了,這Deepseek咋情商這么低,這些大實話也是可以隨便說的嗎?開個玩笑,Deepseek根據大模型數據給出的結論,當然是有一定的基礎,但并非一定就準確。而且,既然是賽博月老,肯定不知人間煙火,更不懂得男女之情。
就像很多人都有夢中的白馬王子或者白雪公主,具體到現實生活中來,你愛的那個人跟你原先的夢中伴侶或許并不是一個人,而且這是極大概率的事情。對愛情的憧憬當然是美好的,但愛情來的時候,可并不一定會按照你預設的劇本來演。更何況,你告訴Deepseek的擇偶標準,只是停留在客觀層面的要求,它也只能按照客觀標準為你篩選。
有網友覺得,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的確,理想和現實的落差的確會讓人遺憾。但愛情真的存在理想中的愛情和現實中的愛情之分嗎?或者說,預想的愛情和擁有的愛情有高下之分嗎?答案是否定的。人類是情感動物,只要你投入了真感情,勇敢去愛了,那么相信你所擁有的愛和愛情,就一定是最合適的。
愛情是主觀的,是雙向奔赴的,是相互治愈的,更是相互成就的。在Deepseek上測姻緣,說實話看個樂子就好。與其把擇偶標準告訴人工智能,倒不如遵循內心抓住愛情,把擇偶標準變成兩個人的奮斗目標,豈不是更加美好?坐在原地“等靠要”,期待白馬王子撞自己一個滿懷,并不是健康的婚戀觀,就是真月老來了都得搖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