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的持續開放,繁榮富強,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走向世界,去學習,去工作,去生活。
在異國他鄉的時候,有機會面對世界各文明的優秀文化,應大膽去吸收借鑒。同時也不要忘記我們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以中華文明的精神滋養心靈,從中華文明的高貴氣質中汲取勇氣和力量。
關鍵詞:
向世界介紹中國;國風美談;濃縮千年的四君子;高貴中國;藝術無國界;傳統在傳承;君子與紳士; 梅之傲骨與自強。蘭之幽雅與淡泊。竹之謙虛與堅韌。菊之飄逸與高潔。
自古華夏,鐘靈毓秀,奇花異草,繁若星辰。而梅、蘭、竹、菊,以清雅淡泊之姿,超然物外,備受世人珍愛,遂成人格品性之文化象征。此四者,以其自然之美冠絕于世,以歷代文人墨客、隱逸君子之賞識推崇,而名揚四海,流傳千古。探其源,大抵古代賢人君子,以梅蘭竹菊自喻,四者之品格,恰能美喻其高風亮節,故“四君子”之稱,實至名歸,恰如其分矣。
梅之傲骨與自強
梅花乃華夏傳統之名花,與松、竹并稱“歲寒三友”。其美非在一朵之獨秀,而在群芳之競艷。盛開之際,一團一簇,熱烈如火,暖人心扉。深冬初春,賞梅之時,但覺熱烈之氣撲面,嚴寒之感盡消。梅傲雪凌霜,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個性獨特,恰似中華民族之精華,為世人所敬仰。古往今來,文人騷客競相吟詠,陸游筆下之梅,寂寞孤芳;王安石筆下之梅,暗香浮動;李煜詞中之梅,則寓故國之思。梅之傲骨,既是大自然之杰作,亦是人文精神之象征。
《梅》四君子系列——劉萍女士作品
中國女畫家劉萍(左)為泰國詩琳通公主講授中國畫四君子-梅花課程
蘭之優雅與淡泊
蘭花,花、香、葉三者皆美。蘭生于深山幽谷,清香淡雅,氣宇軒昂,臨風搖曳,婀娜多姿。花開之際,幽香清遠,沁人心脾,高潔品質,贏得“空谷仙人”之美譽。古時,好文章稱為蘭章,結拜之友稱金蘭之交,蘭花遂成人間美好事物之象征。屈原大夫以蘭為贊,杜牧以蘭為繪,蘇轍以蘭為悟,皆顯蘭花之美,及其所承載之人文內涵。蘭之幽香,令人陶醉,更啟迪人心,引領世人步入高雅之境。
《蘭》四君子系列——劉萍女士作品
竹之謙虛與堅韌
竹子,在中國傳統中象征生命力與長壽。葉似劍鋒,節節挺拔,竹波蕩漾,連片成海。置身于竹海,清香撲鼻,心曠神怡。竹子于荒山野嶺中默默生長,堅韌不拔,逆境中頑強生存。竹子內空而直,借以比喻君子內心坦蕩、高風亮節之品格,傳達為人師表,令人敬仰之意。文人愛竹,自古已然。蘇東坡有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之于東坡,重于每日之食。李賀、范成大等詩人,亦以竹為題材,抒發心中情感,竹之深情,皆躍然紙上。
《竹》四君子系列——劉萍女士作品
菊之飄逸與高潔
菊花,又名延年、壽客,中國人民所愛之名花,栽培歷史長達三千余載。其清雅高潔,花形優美,色彩絢麗,自古被視為文人風骨、清雅潔身之象征。深秋之際,百卉凋零,唯菊霜中爭艷,經嚴霜后方得花開,此其卓然之所在也。文人筆下之菊,多姿多彩。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其悠然自得;王安石“黃昏風雨打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喻黃菊為雨后黃金;菊之傲霜,既是大自然之饋贈,亦是人文精神之彰顯。
《菊》四君子系列 ——劉萍女士作品
“梅蘭竹菊”四君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表達著中國人的高貴精神追求。從冬雪中盛開的梅花,看到中國文人的傲骨與自強。在深山幽谷中蘭花,看到中國文人的幽雅與淡泊。于節節修長的竹子,看到中國文人的謙虛與堅韌。自不與爭春的菊花,看到中國文人的飄逸與高潔。這些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千年來影響了整個東亞的文化發展。在持續的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應回顧和傳承這樣的寶貴文化遺產與文化基因。
作者介紹
劉萍,字:修源。生于北京,成長于書香門第。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起,劉萍女士應邀為外交部創作國禮藝術作品。2001年,應外交部、教育部、北京大學三方特聘,出任泰國詩琳通公主殿下的繪畫教師。劉萍女士的外交藝術創作題材包括:國外元首肖像系列、中國工筆花鳥系列、文化祈福系列、寫意花卉系列等;此《國風美談》系列,為劉萍女士三十年外交藝術主題系列精選。
本文資料參考:
· 外交部禮賓司檔案
·《公共外交雜志》第八期
· 2001年2月新華社專題報道
· 北京大學國際部檔案
·《余音繞梁》- 外國政要北大演講錄1998-2008 —— 北京大學出版社
·《泰王國詩琳通公主在北大研修中國文化紀行》—— 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校務刊
·《我教公主畫荷花》-修源劉萍女士外交藝術回憶錄文摘
文/修源劉萍女士
(本文來源:咸寧新聞網。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對文章事實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或與本網聯系。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隨著中國的持續開放,繁榮富強,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走向世界,去學習,去工作,去生活。
在異國他鄉的時候,有機會面對世界各文明的優秀文化,應大膽去吸收借鑒。同時也不要忘記我們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以中華文明的精神滋養心靈,從中華文明的高貴氣質中汲取勇氣和力量。
關鍵詞:
向世界介紹中國;國風美談;濃縮千年的四君子;高貴中國;藝術無國界;傳統在傳承;君子與紳士; 梅之傲骨與自強。蘭之幽雅與淡泊。竹之謙虛與堅韌。菊之飄逸與高潔。
自古華夏,鐘靈毓秀,奇花異草,繁若星辰。而梅、蘭、竹、菊,以清雅淡泊之姿,超然物外,備受世人珍愛,遂成人格品性之文化象征。此四者,以其自然之美冠絕于世,以歷代文人墨客、隱逸君子之賞識推崇,而名揚四海,流傳千古。探其源,大抵古代賢人君子,以梅蘭竹菊自喻,四者之品格,恰能美喻其高風亮節,故“四君子”之稱,實至名歸,恰如其分矣。
梅之傲骨與自強
梅花乃華夏傳統之名花,與松、竹并稱“歲寒三友”。其美非在一朵之獨秀,而在群芳之競艷。盛開之際,一團一簇,熱烈如火,暖人心扉。深冬初春,賞梅之時,但覺熱烈之氣撲面,嚴寒之感盡消。梅傲雪凌霜,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個性獨特,恰似中華民族之精華,為世人所敬仰。古往今來,文人騷客競相吟詠,陸游筆下之梅,寂寞孤芳;王安石筆下之梅,暗香浮動;李煜詞中之梅,則寓故國之思。梅之傲骨,既是大自然之杰作,亦是人文精神之象征。
《梅》四君子系列——劉萍女士作品
中國女畫家劉萍(左)為泰國詩琳通公主講授中國畫四君子-梅花課程
蘭之優雅與淡泊
蘭花,花、香、葉三者皆美。蘭生于深山幽谷,清香淡雅,氣宇軒昂,臨風搖曳,婀娜多姿?;ㄩ_之際,幽香清遠,沁人心脾,高潔品質,贏得“空谷仙人”之美譽。古時,好文章稱為蘭章,結拜之友稱金蘭之交,蘭花遂成人間美好事物之象征。屈原大夫以蘭為贊,杜牧以蘭為繪,蘇轍以蘭為悟,皆顯蘭花之美,及其所承載之人文內涵。蘭之幽香,令人陶醉,更啟迪人心,引領世人步入高雅之境。
《蘭》四君子系列——劉萍女士作品
竹之謙虛與堅韌
竹子,在中國傳統中象征生命力與長壽。葉似劍鋒,節節挺拔,竹波蕩漾,連片成海。置身于竹海,清香撲鼻,心曠神怡。竹子于荒山野嶺中默默生長,堅韌不拔,逆境中頑強生存。竹子內空而直,借以比喻君子內心坦蕩、高風亮節之品格,傳達為人師表,令人敬仰之意。文人愛竹,自古已然。蘇東坡有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之于東坡,重于每日之食。李賀、范成大等詩人,亦以竹為題材,抒發心中情感,竹之深情,皆躍然紙上。
《竹》四君子系列——劉萍女士作品
菊之飄逸與高潔
菊花,又名延年、壽客,中國人民所愛之名花,栽培歷史長達三千余載。其清雅高潔,花形優美,色彩絢麗,自古被視為文人風骨、清雅潔身之象征。深秋之際,百卉凋零,唯菊霜中爭艷,經嚴霜后方得花開,此其卓然之所在也。文人筆下之菊,多姿多彩。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其悠然自得;王安石“黃昏風雨打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喻黃菊為雨后黃金;菊之傲霜,既是大自然之饋贈,亦是人文精神之彰顯。
《菊》四君子系列 ——劉萍女士作品
“梅蘭竹菊”四君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表達著中國人的高貴精神追求。從冬雪中盛開的梅花,看到中國文人的傲骨與自強。在深山幽谷中蘭花,看到中國文人的幽雅與淡泊。于節節修長的竹子,看到中國文人的謙虛與堅韌。自不與爭春的菊花,看到中國文人的飄逸與高潔。這些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千年來影響了整個東亞的文化發展。在持續的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應回顧和傳承這樣的寶貴文化遺產與文化基因。
作者介紹
劉萍,字:修源。生于北京,成長于書香門第。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起,劉萍女士應邀為外交部創作國禮藝術作品。2001年,應外交部、教育部、北京大學三方特聘,出任泰國詩琳通公主殿下的繪畫教師。劉萍女士的外交藝術創作題材包括:國外元首肖像系列、中國工筆花鳥系列、文化祈福系列、寫意花卉系列等;此《國風美談》系列,為劉萍女士三十年外交藝術主題系列精選。
本文資料參考:
· 外交部禮賓司檔案
·《公共外交雜志》第八期
· 2001年2月新華社專題報道
· 北京大學國際部檔案
·《余音繞梁》- 外國政要北大演講錄1998-2008 —— 北京大學出版社
·《泰王國詩琳通公主在北大研修中國文化紀行》—— 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校務刊
·《我教公主畫荷花》-修源劉萍女士外交藝術回憶錄文摘
文/修源劉萍女士
(本文來源:咸寧新聞網。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對文章事實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或與本網聯系。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